台灣位於熱帶、亞熱帶地區,四季溫暖潮濕,對農業發展來說,是極好的優勢,不過隨著工業化時代的發展,經濟重心逐漸從農業轉移到工商業,鄉村勞動人口不斷減少、老化,農業發展也面臨瓶頸。不過近年來,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關注在地環境與文化,進而回到故鄉,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活力,而茶籽堂與掌生穀粒就是開創這嶄新道路的先行者,他們透過文化串起農業與土地的連結,將農作物從消耗品變成嗜好品,讓人們意識到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,也讓世界看見台灣。
Q:掌生穀粒與茶籽堂都是在與人分享產品的時候,發現了商機,請先聊聊從最初發想到實際
執行的過程。
程:心情好的時候,講這個故事自己都很感動,心情不好的時候,只覺得那是鬼故事(笑)。
我以前做的工作,一直是在服務像ANNA SUI、香奈兒到YSL這樣的國際時尚品牌,所以當我
開始做掌生穀粒的時候,想的就不會只是日常消耗品,而是它的其他價值。
2005年的時候,市場上並沒有競爭、相似的品牌,文創農業還是一個真空市場,因為沒有人
想在農產品身上做價值的改變,一直對過去的模式習以為常。當時台灣的社會氛圍有些低迷,
我想要為臺灣那些,依舊美好的人事物掌聲鼓勵,所以就透過文字和影像把米的故事、種植的
過程梳理出來,那是當時出發的任務跟目的,至今也仍然如此。
趙:我的話跟昀儀姐比較不一樣,其實茶籽堂今天的很多方向,是來自於掌生榖粒跟阿原肥皂
,我們2004年是從有機商店開始的,那時候對於產品的價值理解、設計美感一點都沒有,只
因為我爸做那支洗碗精很特別、有獨特性,所以前面幾年就是很傳統的賣商品。
大約2008到2014年之間,我稱之為美好想像的時期,因為那是文化創意產業當紅階段,也有
點像昀儀姐剛剛講的真空期,幾乎只要願意花一點心力,去溝通你的品牌價值、美好想像,大
家都會買單,我們也是在那個時間點換了包裝,慢慢變成大家現在熟悉的樣子,後來因為想要
改變台灣苦茶油產業的狀況,發起了苦茶油復興之路,從種下3000棵苦茶樹開始,進行契作
社區的復興及活化,邀請更多青壯年一起投入,才越做越深。
內容擷取自書籍《兩境 - 台馬文化人的在地創想》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