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吳明益曾說,「河流不只會流出水,還會流出經濟、文化、藝術與記憶。」河流給予的,不只是生命,更多的是心靈的依託、慰藉與療癒。對身兼演員與作家的連俞涵來說,也是如此。老家住在三芝與淡水附近山上,從小便和河水結緣,喜歡閱讀的她更徜徉於書海之中,探索如舒國治、水瓶子、謝海盟、房慧真等作家眼中的河川,尤其在房慧真的《河流》裡,她看見河流作為探索人性的場域。
陽光正好,流水潺潺的午後,在政治大學旁的小坑溪,我們和連俞涵坐在溪邊。看著清涼的溪水,她想起小時候,常會到住在淡水河附近的外婆家玩,那時候捷運淡水線尚未通車,老街步道還是小小的柏油路,上頭沒有板凳,也沒有漂亮的石磚,附近只有市場和小吃攤,這樣平淡的河岸日常,是連俞涵對河流的第一個印象。
河邊的生活日常
不過也許是距離太近,反而不容易感受到河的重要。連俞涵說,以前不懂為什麼情侶喜歡一起在河岸邊看風景,直到有次失戀,和兒時好友相約出來散步,兩人靜靜地坐在河邊,專注地感受,彷彿整個世界只有自己,她才開始明白為什麼大家喜歡到這。她們凝視著河水的流動,等著夕陽下山的奇幻時刻,等待月亮、星星、河面上的點點漁火慢慢出現,看著這如電影般的魔幻場景,就像坐在河景電影院,難過的情緒也隨著河水緩緩地流走。
她喜愛的電影《大河戀》裡,有一段話這麼說,「當我獨自身處山谷的陰影下,周遭的事物彷彿都消失了,只剩下我的靈魂和回憶,但心中那份感動依舊源遠流長。」她說,小時候看這部電影時,覺得有些平淡,但在經歷了許多現實壓力、挫折後,回過頭再看這部影片,反而覺得過去以為無聊、平靜的日常,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。
台北裡流動的故事 後來連俞涵從熟悉的新北市移居到了台北市,原本以為自己逐漸遠離河川,搬進了都市的水泥叢林,直到有次在前往溫州街的咖啡廳路上,看見了一條小小溪流,一旁的立牌上寫著瑠公圳和霧裡薛圳的故事,才知道台北市區也有許多小溪流,甚至連熱鬧的東區、時尚的信義區也曾是水渠密布,「當時彷彿看見電影《露西》中,用手指一滑,就變成另一個樣子般的奇妙。」原來自己不是遠離河川,而是從河流的一頭,漂流到河水更密集的地方。
完整作品請見:《台北畫刊》第617期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