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99db10_432c4c63ee904a9b8bc5174dcdc6f61e~mv2.jpg/v1/fill/w_980,h_670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uto/99db10_432c4c63ee904a9b8bc5174dcdc6f61e~mv2.jpg)
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「之間茶食器」,店裡提供的餐食、飲品都與地方歷史、生活文化有關,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,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。
之間茶食器的主理人翁俊杰,是道地的淡水人,從小在淡水長大,家族三代也都生活在此。因為喜歡藝術設計,在復興美工畢業之後,到文化設計產業工作,過程中發現,工作內容與地方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,讓他回頭思考自己家鄉的文化脈絡。
幾年前,工作剛好告一個段落,母親又因年長需要人照顧,俊杰回到淡水,思考自己接下來還可以做些什麼。當時正在學茶的他,發現台灣茶產業原來是從淡水開始的,在逐步認識茶之後,決定要開一間以茶為出發點的餐廳。
透過空間設計和主題活動,傳遞文化
取名為「之間」,為的是讓人在空間裡,能夠感受人跟人、人跟物、人跟食物之間的關係,也因此場域的氛圍格外重要。店裡保留了老房的格局,入口的層櫃上擺放著茶道具、茶葉,還有與茶文化、在地相關的書籍。面對入口的吧台一側,放著茶壺及幾個杯子,呈現品茶時的聞香步驟,再往裡走去,還能看見用來體驗正式茶道的榻榻米茶席包廂。由裡而外,皆能看見、感受到「茶」的意象。
「做設計就像翻譯,我們要把眼睛看到的轉進心裡,從有形的器物使用,到無形的背景研究,都是設計的一部分。」俊杰說,就像人們到京都,會被其建築、文化所感動,這並非一蹴可幾,而是經由幾百年的文化累積,慢慢咀嚼過後而成的經典,其實淡水也應具有相當的文化性。
淡水是北台灣最早發展的區域,聚集來自各地的商人旅客,帶來了文化的豐富性。清領時期,由於歐美對中國茶有很大的需求,英國商人陶德來到台灣,將從安溪引進的茶葉種在淡水丘陵地,並和他的買辦(註:在清末開港通商後,幫助歐美國家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)李春生開始在淡水發展茶貿易。茶,成了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品。
之間茶食器從茶開始,與在地有了更多連結,接著也透過食物,介紹淡水的歷史與特色,像是最初來到淡水傳教的馬偕先生,將紅蘿蔔、番茄、高麗菜等種子帶來台灣,他們以高麗菜捲料理的方式,將這些食材重新組合,變成「馬偕博士的種籽」;另外,也將三芝因產業改變而種植的南瓜與淡水名產阿婆鐵蛋,組合成創意料理「黃金南瓜鐵蛋比薩」。
店裡不定期會舉辦活動與茶會,像是中秋節時,在船上舉辦的「河上茶之路」,便是以淡水河的茶運歷史作為基底,讓人們在飲茶、賞月的同時,也感受過往的氛圍;還有在馬偕抵台的三月舉辦「馬偕之路」,將他當年帶來的紅蘿蔔,經過焙炒處理後加入紅茶,變成香甜的茶飲,其他食材則做成馬偕蔬果凍。這些生活中常見的蔬果,經過烹飪組合、搭配故事後,就有了不同的意義。
完整作品請見:《新北市文化季刊》第39期
Comments